遗迹化石在二叠纪末期海洋缺氧事件研究中的应用
编号:267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3:03:47 浏览:41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EPME,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是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超过80%的海洋生物从此绝灭。大量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层的研究工作,证实了二叠纪末海洋水体缺氧事件的普遍存在,缺氧事件无疑对二叠纪末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产生了积极影响,二叠纪末海洋缺氧事件目前已成为多学科领域共同深入研究的重大地学问题。作为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遗迹化石是特定环境下生物活动的直接证据,可以作为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良好标志。大量研究表明,遗迹化石多样性、生物扰动强度、潜穴大小、阶层及特征遗迹化石组合的出现,都受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制约。近年来,古氧相研究中各类遗迹学参数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被广泛应用于指示海洋缺氧事件的研究中。通过对华南地区多条剖面各项遗迹学参数的研究与分析,认为二叠纪晚期海洋缺氧事件发生的时间远比生物灭绝事件要早,华南地区海洋水体,在吴家坪晚期就已存在缺氧状态,但并非一直处于低氧状态,依然存在氧含量正常时期,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存在明显波动。由此可知,长期缺氧或许并非造成二叠纪末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