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上新世褐煤中的野火证据及其古生态和古环境意义
编号:266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9 16:14:31 浏览:48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4:0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17B] 17B、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7B-1] 17B-1 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本次研究以云南上新世晚期金所盆地褐煤剖面为对象,系统采集了褐煤层中保存的燃烧层和燃烧木炭,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植物学特征,揭示了上新世晚期凉室(coolhouse)气候向冰室(icehouse)气候过渡期间与古环境、古气候和古植物学有关的野火变化。上新世晚期金所盆地中不同类型的木炭证据表明该时期发生了不同类型的野火,但整体以低温地表火和地面火为主。木炭平均反射率(Ro)结果表明,低温野火的燃烧温度分布范围大多在300至400度之间。与浅色褐煤和木炭层相比,暗色褐煤中较高比例的高反射率木炭表明暗色褐煤中树冠火可能更加频繁。浅色褐煤和暗色褐煤的野火分布可能受其形成过程中植物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木炭层代表了原位地表和地面火灾,而浅色和暗色褐煤则记录了盆地内或盆地周围的原地和远距离山火事件。在木炭层中发现的木材燃烧前的分解证据表明,死亡的植物残体和和被部分分解的木材可能是燃烧的燃料来源,通过地面或地表火灾将这些真菌和植物相互作用的证据保存在木炭中。针叶树是该盆地观察到的木炭残体的主要来源,同时在野火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部分被子植物木炭也被发现,表明在整个褐煤剖面上野火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混合燃烧的结果。褐煤剖面的下部比上部观察到更高含量的木炭和更高频率的木炭层,可能与上新世晚期气候过渡期间温度和氧气水平下降有关,但这一结果需要更加精确的年代学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上新世,古野火,古环境,古气候
报告人
刘帮军
河北工程大学

稿件作者
刘帮军 河北工程大学
赵存良 河北工程大学
孙玉壮 河北工程大学
PüttmannWilhelm Goethe-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UhlDieter Senckenberg Forschungsinstitut und Naturmuseum Frankfurt
JasperAndré Universidade do Vale do Taquari – Univates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