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赞比西河流域60ka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变化
编号:264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2:43:51 浏览:49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非洲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重建及对比研究有助于理解半球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驱动机制。本研究依托国际海洋发现计划(IODP)361航次科学任务,获取了非洲南部U1477B钻孔岩芯,年代模型基于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年代学,以及平行钻孔的AMS14C年代模型的对比建立。在此基础上正在有序开展孢粉学的分析工作。目前已完成前80 m共150个样品的鉴定分析工作。已鉴定出的草本孢粉类型主要包括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香蒲科(Typhaceae)、苋科(Amaranthaceae)、蒿属(Artemisia)、菊科(Aster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远志科(Polygalaceae)、茜草科(Rubiaceae);木本类型主要包括罗汉松属(Podocarpus)、使君子科(Combretaceae)、红树属(Rhizophora)、豆科(Leguminosae)、桃金娘科(Myrt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山龙眼科(Proteaceae)等约60个科属近100个形态类型。钻孔岩芯整体以草本植物的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约占70%-80%;木本较少,约占20%-30%,以罗汉松属、豆科、红树科和使君子科等为主,与钻孔孢粉源区—赞比西河流域的植被组合一致。孢粉组合百分比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全新世)的植被变化特征:冰期以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为主的草原/草甸植被占优势,推测在流域低海拔平原开阔草原广泛发育;罗汉松为代表的山地森林在冰期也相对发育,指示了相对凉爽潮湿的环境;冰消期禾本科保持稳定约占40%,而莎草科下降约10%,罗汉松达到最高值;全新世早期,能够指示凉爽潮湿环境得罗汉松占比减少,而干旱林地典型植被豆科、使君子科等增加,推测全新世早期气候相对温暖干燥;红树科在全新世早期和MIS 3早期占比迅速增加,反应了相对较高的海平面扩大了适应红树林生长的沿海空间。
从目前结果来看,整个钻孔孢粉浓度相对较高,适合做进一步的高分辨率分析和气候重建工作。由于样品中孢粉形态十分丰富,少部分孢粉亲缘关系还在进一步确认中,未来我们将对钻孔剩余样品做更进一步的详细鉴定和植被重建,并结合即将完成的高分辨率年代学数据进行气候变化的定量重建,为深入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孢粉学证据。
稿件作者
张虎才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
万正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