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近几十年植被变化打破了两千年来的植被稳定性
伊凯
1,2,3,张艳蓉
2,3,陈美娇
4,张振卿
1,5*,栗文佳
2,3,6,栗粲圪
7,曹现勇
2,3**
1. 天津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古人类适应团队,北京 100101;3.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4.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5. 天津师范大学 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387;6.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7. 河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24
青藏高原中部受中纬度西风带和南亚夏季风的影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中北部气候正趋向逐渐变湿,表现为湖泊面积扩张,植被覆盖度增加。遥感以及现代植被调查等手段时间尺度短,因此要开展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本文以青藏高原中部羌塘无人区一个小型湖泊(北雷错;32.9°N,88.4°E;海拔4815米)的一根长为66.5 cm的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在
210PB/
137Cs和AMS
14C相结合建立可靠年代的基础上,以0.5 cm间隔进行高分辨率的孢粉、粒度、总有机碳、总氮等指标分析,重建北雷错湖泊流域范围内过去1810年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公元211−1988年,北雷错周边植被类型高寒草原,主要种属为蒿属、莎草科、藜科和禾本科,孢粉组合变化较小。此外,粒度、总有机碳、总碳、总氮以及蒿藜比值等环境指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植被组成相对稳定且气候条件变化较小。但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组成细微变化,依然显示了青藏高原中部轻微的干湿变化。公元1988年以来,孢粉组合发生显著变化,蒿属、莎草科和禾本科显著增加,而藜科、石竹科和菊科含量急剧减少。此外,总有机碳、总碳、总氮、蒿藜比以及孢粉组合第一主成分得分均显著增加,而中值粒径达到最低值。孢粉组合和其他环境指标都表明,公元1988年以来,青藏高原中部正在经历一个变湿过程,维持了近两千年的植被稳定性被打破。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降水以及全球变暖导致的冻土和积雪消融增加。本文提供了青藏高原中部1810年以来高分辨率的植被和气候变化记录,对研究高原地区环境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批准号:41988101)
第一作者简介:伊凯(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孢粉与古生态。E-mail:kaiyi0104@163.com
* 通信作者简介:张振卿(1980),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湿地生态环境演化。E-mail:zhangzq@tjnu.edu.cn
** 通信作者简介:曹现勇(1981),男,研究员,研究方向:孢粉与古生态。E-mail:xcao@itpcas.ac.cn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