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盆地新元古代铁建造Fe同位素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对新元古代铁建造成因的指示
编号:25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7 21:23:07 浏览:51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或IF)是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的一类特殊的化学沉积岩,其既是记录前寒武纪海洋信息的珍贵载体,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资源类型。最古老的BIF形成于3.8Ga,2.5Ga左右其规模达到峰值,1.8Ga左右大规模的BIF消失,在新元古代重新出现。而新元古代铁建造(NIF)重新出现的原因仍存在争议,主要有“Rodina超大陆裂解”模型和 “雪球地球”模型两种不同的解释,争议焦点集中于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还是热液的供给控制着NIF的形成。
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盆地中发育有两套新元古代铁建造,分别为位于盆地西北部的Holowilena铁建造和位于盆地东南部的Braemar铁建造,二者均发育于Yudnamutana亚群,前人认为其沉积年代大致相同,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研究。本文旨在通过Braemar铁建造和Holowilena铁建造的元素地球化学和Fe同位素特征对比研究为NIF的成因提供新的制约。
Holowilena铁建造的δ56FeIRMM-014为-0.49~2.36‰,Eu/Eu*为0.94~1.39,Zn/Co为6.74~18.38;Braemar铁建造的δ56FeIRMM-014为-0.80~0.86‰,Eu/Eu*为0.81~1.09,Zn/Co为2.37~12.75。Holowilena铁建造相对于Braemar铁建造具有明显的Eu异常,较高的Zn/Co和较重的铁同位素值。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来解释Holowilena铁建造和Braemar铁建造Eu异常,Zn/Co和Fe同位素的差异,该模型中Fe同位素变化受铁建造沉淀部位距离热液源区距离控制。Holowilena铁建造较明显的Eu异常和较高的Zn/Co指示了Holowilena铁建造沉淀部位相对于Braemar铁建造距离热液源区更近,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热液特征。由于热液流体相对于海水更加还原,距离热液源区较近的Holowilena铁建造相对于Braemar铁建造Fe的沉淀比例较低,从而具有较重的Fe同位素值;此外由于Holowilena铁建造距离热液源区较近,来自热液的Fe运移到Holowilena铁建造沉淀部位会优先沉淀,沉淀较重的Fe同位素值从而使得残余热液的Fe同位素组成变轻,随后形成的Braemar铁建造继承了残余热液的Fe同位素组成而具有较轻的Fe同位素值。
已发表的新元古代铁建造Fe同位素数据也显示出Eu异常,Zn/Co和Fe同位素协同变化的特征,指示了新元古代铁建造Fe同位素变化普遍受沉淀部位距离热液源区距离控制,热液在新元古代铁建造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铁建造,新元古代,热液活动,铁同位素,阿德莱德盆地
稿件作者
陈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祥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孙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闫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李志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