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非线性空间建模的拉萨河流域沟蚀发生风险探测
编号:246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9:22:46 浏览:40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加的双重压力,增加了土壤侵蚀风险。沟蚀是土壤侵蚀最为剧烈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多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其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土壤、岩性、植被、降水、人类活动等。沟蚀发生风险制图和量化影响因素是土壤侵蚀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调查当地沟蚀现状和主控因素,本研究选择拉萨河流域作为代表,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建立2 171 个样点,并首次基于最优尺度回归、地理探测器和两者的组合共4 种方法对15 个影响沟蚀的因子及其分级/分类的重要性和沟蚀发生风险进行了探测。样点中有沟点1025个,无沟点1146个。18个影响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形湿度指数、地形位置指数、土壤类型、岩性、土地利用类型、冻土稳定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平均降水量、与河流距离、与居民点距离、人类足迹,所有因子均通过了多重共线性检验。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表现。结果发现:1)在最优尺度回归中,因子系数前三位分别为海拔(0.442)、土壤类型(0.168)和归一化植被指数(0.156);在地理探测器中,海拔(0.263)、土壤类型(0.251)和人类足迹(0.174)排在前三位。2)最优尺度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的AUC值分别为0.899 和0.833,两种组合方法AUC 值分别为0.866和0.848,各方法探测效果均良好,都适用于空间建模。3)拉萨河流域有9.52%~13.97%的区域有着非常高的沟蚀风险,主要集中在拉萨河下游河谷两岸和当雄盆地等相对低海拔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平均降水量、人类足迹和与居民区距离对沟蚀敏感性有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在人类活动增加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的沟蚀发生风险有着较大的变化潜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青藏高原沟蚀发生风险研究的空白,能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沟蚀,遥感,空间建模,最优尺度回归,地理探测器,青藏高原
稿件作者
李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陈玉兰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焦菊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陈一先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陈同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