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变暖背景下中国北方荒漠化未来三十年(2021-2050)变化趋势
编号:245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9:22:46 浏览:40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1:2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2] 12、地表过程与地貌 [12-2] 12-2 地表过程与地貌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生态平衡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于过去几十年内经历了重大的气候变化,在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未来荒漠化将如何变化仍然是不确定的。本文利用WRF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结合由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短临再分析资料(ERAI)订正的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动力降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沙丘流动性指数对荒漠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RCP8.5情景下中国北方过去近三十年(1972-2000)和未来三十年(2021-2050年)的荒漠化演变趋势,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未来荒漠化加剧或逆转的影响。基于WRF模式降尺度改进的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沙漠化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沙漠和戈壁的交界处,WRF降尺度可以重现中国北方过去近三十年的荒漠化演变趋势。在快速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未来近三十年发生荒漠化逆转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在40°N以北的地区。未来潜在蒸发量的变化将加剧荒漠化,而降水的增加则有助于荒漠化发生逆转,风速的变化对荒漠化有明显的局地影响。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随着气温的上升,荒漠化的范围不会总是继续扩大,荒漠化很可能在沙漠和戈壁的前沿和边缘发生逆转,同时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关键词
荒漠化预估,沙丘流动性指数,气候变化,中国北方,高排放情景
报告人
杨金涛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李昊晖 兰州大学
杨凯 兰州大学
杨金涛 兰州大学
王澄海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