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00年新疆地区水文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变
编号:244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9:22:46 浏览:54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湖泊在涵养水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百年尺度上干旱区湖泊的水位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水资源变化对这一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新疆两个大型大水湖泊-博斯腾湖和吉力湖-沉积物枝角类化石进行分析,重建了过去2000年湖泊水位变化历史。结果显示,在冷期(公元280—450年和1570—1850年),水位较低,而暖期(公元450—1570年)水位较高。然而,博斯腾湖和吉力湖孢粉、古里雅冰芯以及天山树轮等记录显示,研究区冷期降水量较多,而暖期降水量较少。因此,本文认为在百年尺度上博斯腾湖和吉力的水位波动主要受温度驱动的冰雪融水输入控制。此外,考古研究显示,在公元3—6世纪,塔里木盆地大量的古城被废弃,丝绸之路路线向北移动。这与博斯腾湖的盐碱化和萎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进而表明气候变冷导致的淡水短缺可能是丝绸之路上古城废弃和丝路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成果已发表在GRL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