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下降背景下毛乌素沙地2000-2020年土壤风蚀的动态变化
编号:243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9:17:31 浏览:50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会显著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风蚀强度。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北方风力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地在2012年以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大面积的草地和沙地被开垦为农田。在风力下降背景下,农田开垦是否会引起风蚀量的上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外,在此轮开垦中出现了不同的开垦模式,即大农场模式和家庭农场模式,不同开垦模式下农田风蚀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回答问题,基于实地观测结果,采用RWEQ (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模拟了2000-2020年不同情景下毛乌素沙地的风蚀过程。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2000-2020年年均风蚀量为555.9 t/km2,且年均风蚀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引起的风蚀量均为负值且集中在一个相对窄的范围。同时,人类活动只是在小区域或点状尺度上影响毛乌素沙地的风蚀量。2013-2017和2018-2020年新开农田的年均风蚀量分别为309.36和236.57 t/km2/a,比老耕地高42%以上。相比于开垦之前的土地利用类型,2013-2017和2018-2020年由新开农田引起相同地块的风蚀量分别下降了134.55和158.94 t/km2/a。2013-2017年间,家庭农场模式农田的年均风蚀量比大农场模式高了18.92%,表明大农场模式更适合毛乌素沙地。但是,大农场模式的农田在前三年休耕期间的风蚀量约为种植期间的两倍,所以,应缩短其休耕期或者在休耕期间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减弱风蚀。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RWEQ;农田开垦;风力下降;土壤风蚀
稿件作者
刘秀帆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杜鹤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