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Ma以来东南极普里兹湾的古水深演化分析
编号:231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5:40:28 浏览:379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8:2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8-1] 18、冰冻圈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普里兹湾(Prydz Bay)位于东南极大陆边缘,是南极地区仅次于威德尔海(Weddell Sea)和罗斯海(Ross Sea)的第三大海湾,兰伯特冰川和艾默里冰架覆盖在普里兹湾之上,是东南极最大的冰川向海排泄通道,排泄量约占东南极的20%、全南极的9%。前人发现普里兹湾近海沉积层厚达12 km,沉积物记录了该地区的沉积演化史。该区域有丰富的多道地震数据及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钻孔信息,因此是进行盆地分析、研究古水深演化的理想区域。ODP 119航次(1988年)和188航次(2000年)在普里兹湾大陆边缘先后两次进行了13个点位的钻探。岩芯孔隙度信息表明,该地区陆架区域地层由于冰负载作用而产生了过度压实,陆坡区域则表现为正常的半远洋沉积特征。本研究使用回剥法(Backstripping),结合大洋钻探信息、水深数据、地震数据以及洋壳陆壳年龄信息等,并充分考虑了陆架与陆坡沉积物的压实差异,创新性地将普里兹湾划分为陆架与陆坡两个区域,分别进行计算,得到了34Ma以来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普里兹湾大陆边缘的古水深网格图,恢复了该区域古陆坡的位置,研究成果可用于建立更真实的极地冰川、洋流、气候模型,推动了关于普里兹湾地区古水深演化模式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回剥法,古水深重建,普里兹湾
报告人
肖子健
硕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稿件作者
肖子健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黄晓霞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焦裕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黄华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