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冰盖演化历史的研究--以IRD为观察对象
编号:231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5:40:02 浏览:510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南极冰盖的演化及其对地球系统的反馈仍有争议,但同位素数据显示,最早的冰盖在新生代早期形成,随后在渐新世早期和中新世中期南极大陆冰盖迅速扩张,从而形成巨型冰川(Zachos et al., 2008)。冰筏碎屑(IRD)和粘土矿物组合对冰川的时空演化提供了较为直接证据。
本研究旨在利用ODP/IODP钻孔岩芯的冰筏海洋沉积物作为指标重建南极冰盖的历史。冰筏碎屑(IRD)的来源通过冰山的崩塌为冰盖的动力学和海洋环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基础,它将冰筏碎屑(IRD)从大陆运输到开阔的海洋。冰山被洋流移动,在运输过程中融化,导致所携带的碎片解体沉积。该研究将在钻孔岩芯中出现的IRD数量进行统计,分别以丰富、中等以及稀少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区分IRD的丰度。通过对比东西南极IRD出现年代以及丰度,发现东南极的IRD最早出现在渐新世早期,而西南极的IRD普遍出现在晚中新世早期。研究分析表明,在早中新世(23-18Ma)时期,东南极洲各区域均发现有丰度为稀少的IRD,西南极洲则仅在罗斯海部分区域发现有丰度为稀少-丰富的IRD。在早中新世-晚中新世(18-9Ma)时期,东南极洲各区域均发现有丰度为稀少的IRD,西南极洲仅在罗斯海区域发现有丰度为稀少-中等-丰富的IRD,在罗斯海部分区域发现沉积物类型主要以混杂陆源沉积岩为主,这些物质被认为是由于大陆架周期性被搁浅的冰原进行冰下改造和海洋泥浆的运移而形成的碎屑,层状和块状生物扰动泥里遍布IRD,表现了冰川扰动的特征。自早上新世(5Ma)开始,东西南极洲均发现有丰度不等的IRD出现,但根据西南极洲混杂陆源沉积岩中发现的丰度为中等的IRD均表明,西南极冰盖活动性要比东南极冰盖活动性强。
稿件作者
焦裕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黄晓霞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