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中超临界CO2溶解及传质的孔隙尺度研究
编号:221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1:06:05 浏览:71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近年来,CO2减排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根据IPCC的最新报道,增长的2.0% CO2排放量已达到七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大规模的碳处理技术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已被提出作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基础是在大型点源处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运送到安全的地质储存地,即深盐水层或枯竭的石油和天然气库,当CO2被注入盐水层时,一般来说,二氧化碳将被几种机制所捕获,本文中我们关注的是毛细管封存及溶解封存,即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毛细管捕集气体、溶解在盐水,二氧化碳在咸水层中的流动及传质过程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评估CO2咸水层封存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开展了CO2咸水层封存两相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实现了超临界状态下CO2和盐水的气水两相流动过程的可视化。
本文中,我们使用为焦点CT来获取多孔介质中各相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分布信息,对之前已发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实验进行补充完善(蒋兰兰等,2017,2019)。实验中所用的多孔介质为BZ04型号的玻璃纱压实填充制成,粒径0.35-0.50mm,样品整体孔隙度36.1%。盐水相为质量分数3%的氯化钠溶液,其中添加了5%的KI作为造影剂以增强对比度。实验探究了在不同注入咸水流速下的两相界面特性:基于局部分水岭分割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动态追踪了CO2-咸水相界面,刻画了相界面分布随注入时间的动态演变,发现高雷诺数条件下,CO2团簇优先沿着流动路径收缩成CO2神经节;计算了两相界面面积,通过提取多孔介质骨架,计算得到了不同时刻下两相比界面面积,发现传质过程中整体比界面面积随着咸水饱和度的升高而线性减小,超临界状态下CO2斜率显著大于气态;随着提取的REV体积减小,以200*200*200 vox计算为例,在咸水饱和度较低的条件下呈现局部非线性关系,以此构建了局部的咸水饱和度与比界面面积拟合关系式;计算了非平衡溶解过程中CO2瞬时归一浓度,发现其浓度沿着流动方向逐渐升高,并以此计算了自吸过程的传质系数,发现高温条件下局部传质系数较常温条件下大2个数量级左右,有利于CO2的封存。
稿件作者
李少华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蒋兰兰
大连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