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山区29条冰川能量-物质平衡模拟研究
编号:209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09:27:32 浏览:50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冰川表面与大气之间的物理机制对于理解冰川消融机理和过程至关重要。与新兴的全球或区域尺度的冰川物质平衡模拟研究相比,对监测冰川的微观尺度研究有助于捕捉冰川消融细节,并量化不同气候区影响下的冰川消融差异。因此,我们通过气象和物质平衡观测模拟亚洲高山区29条冰川的能量通量和物质损失,量化了气候状况如何影响亚洲高山区冰川的物质损失,并预测了到21世纪末,在共享社会经济途径(SSP)下的冰川物质损失。得到了以下结论:1)三个气候区的冰川能量通量和物质平衡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净短波辐射(SWnet)和感热通量(Qsens)决定了29条冰川的能量供应,而主要的能量支出项是净长波辐射(LWnet)和潜热通量(Qlat)。物质平衡年尺度上西风主导区域和季风主导区域的差异为:表面融化(26.3%)、升华(18.8%)、降雪(10.2%)和再冻结(2.8%)。2)亚洲高山区固态降水量的减少是造成冰川物质损失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西风带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而以季风主导区域固态降水量减少最小。3)预计到2100年,与2020年相比,29条冰川的冰储量将减少58±19%至77±11%。西风主导区域和季风主导区域之间的平均冰储量损失差异约为15%。
关键词
亚洲高山区,冰川物质损失,能量通量,大气环流,预估
稿件作者
李宏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王璞玉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