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小时估计夜间延迟的北斗Klobuchar广播电离层改进模型
编号:202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3:48:31 浏览:48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单频用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BDS Klobuchar电离层时延修正模型(MBDK)。我们的新模型将夜间延迟视为一个参数,并且每小时估计一次,而不是采用目前BDS Klobuchar广播电离层模型(BDSK)中设置的恒定的夜间延迟(5ns)。为了保持在导航电文中传输的8个电离层模型参数,周期项的第四个参数被新的夜间参数所取代。我们也使用和MBDK相同的输入电离层数据重新估计了BDSK模型的参数,并记作BDFK。2020年第155天至第366天的实验数据表明,与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模型(GIM)相比,本文提出的MBDK模型比BDSK模型和BDFK模型表现更好。BDSK和BDFK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2和4.3 TECU,而MBDK为3.7 TECU,相比前两者在全球范围内分别提高了29%和14%。当仅考虑北半球时,改进显著增加到47%和33%,主要是因为我们仅使用北半球电离层数据来生成MBDK模型。在北半球,BDSK、BDFK和MBDK模型可以分别修正64%、71%和78%的电离层时延。我们选择了20个IGS观测站来分析使用MBDK后由残余电离层延迟所引起的定位误差。BDSK、BDFK和MBDK的电离层平均误差分别为5.1、4.4和3.9 TECU。正如预期的那样,MBDK表现出最好的性能,分别比BDSK和BDFK高22%和11%。应该提到的是,由于使用了简单的“对称策略”,南半球的BDSK、BDFK和MBDK的性能比北半球的差。我们建议增加南半球的电离层输入数据,以提高该半球BDS Klobuchar模型的精度。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Klobuchar电离层模型,电离层时延,总电子含量,定位精度
稿件作者
张强
武汉大学
胡志刚
武汉大学
赵齐乐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