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背景噪声干涉的Axial Seamount海底火山岩浆运移机制
编号:194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2:56:50 浏览:53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7: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9A] 9A、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9A-2] 9A-2 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岩浆运移的机制和控制因素是火山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火山喷发前后,基于大地测量的地表隆升-塌陷-隆升过程,前人提出了多种基于浮力和压力控制的岩浆运移机制模型,但是对深部岩浆的动态运移过程的直接观测证据还比较困难。随着背景噪声干涉技术的发展,利用短窗口的背景噪声结果来监测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成为监测研究火山内部岩浆活动的有效手段。位于东太平洋Juan de Fuca洋中脊与Cobb地幔柱交叉处的Axial Seamount是一座非常活跃的活火山,有海底观测以来在1998年、2011年和2015年就喷发了三次,被认为是太平洋东北部最活跃的海底火山之一。基于美国海洋观测组织2014在Axial Seamount火山口及其附近布设的实时监测地震台阵,我们使用背景噪声干涉技术对其2015年喷发前后岩浆囊内部的动态过程展开了研究,并对岩浆运移的方式及其控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计算了2015年4月4日至2022年12月31日每天的噪声互相关函数,取每天前后十五天的数据叠加得到日平均经验格林函数,然后再使用基准经验格林函数和“拉伸”法来计算每天的相对速度变化。扣除了季节性噪声源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后,我们观测到了2015年喷发后在岩浆囊中部和周边的两个极性相反的速度变化扰动。结合火山口地表形变观测结果和下地壳前切波速度监测结果,我们提出了Axial Seamount海底火山岩浆喷发后由压力变化导致的岩浆短期补充机制,并讨论了岩浆从下地壳涌入岩浆囊后与晶粥混合的过程和横向岩浆运移的机制。
 
关键词
海底火山,岩浆运移,背景噪声干涉监测
报告人
李超
直博生 南京大学

稿件作者
李超 南京大学
阮友谊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