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沟金矿碳酸盐台地相区广域电磁法低阻异常带成因及对成矿的意义
编号:188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1:50:51 浏览:47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右江盆地是世界上第二大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储量超过900吨(Su et al,2018)。从以往认识来看,该区域卡林型金矿主要赋存在不纯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中,但后期研究发现在玄武岩、凝灰岩等也是容矿岩石,而且无论是孤立台地相或台地边缘礁相还是盆地相沉积系统都可以成为金矿的就位空间(刘建中等,2022;向洪,2022)。为实现烂泥沟金矿找矿突破,锦丰公司在矿区外围开展地球物理工作,发现在矿区西侧二叠系台地相地层中有一条低阻异常带,认为可能是该矿区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或是储矿空间。通过钻孔取样验证,以及Au含量分析、C-O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发现:1.钻孔样品编录未发现与成矿相关矿物组合,如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等;2.在与物探剖面解译深度区间内发现了较大范围的方解石胶结灰岩角砾构造;3.钻孔样品中二叠系地层Au含量小于0.01ppm;4.破碎带中方解石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特征,而与成矿相关方解石呈现中稀土元素富集,Eu正异常。
综上认为:在烂泥沟金矿台地相区,广域电磁法低阻异常带为一破碎带,该破碎带为岩溶崩塌角砾岩。在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地球物理测量显示有较好的成矿潜力,但是其可能不是成矿相关形成的,而可能是岩溶形成的较为密闭空间。密闭空间的形成可以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空间,但是如果后期没有成矿流体的运移也无法形成矿床。所以台地相区碳酸盐岩成矿的关键是其是否与成矿期流体通道贯通。
关键词
稀土元素,C-O同位素,烂泥沟金矿,广域电磁法
稿件作者
晏兵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谢卓君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