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蛇绿岩铬铁矿 铂族元素与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编号:17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7 17:47:21 浏览:400次
张贴报告
摘要
蛇绿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如何形成一直是中外学者关心、热议的前沿问题,迄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然而,前人所提出的以熔体-岩石反应(Zhou et al., 1994, 1996)为代表的浅部地幔成矿模型还有很多争议,没有完全解决成矿物质的来源和富集机理等重要问题。本工作以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中段为研究区域,收集了来自东巧和那曲岩体的40余块铬铁矿及其橄榄岩围岩样品,通过手标本剖面的精细岩石学观察、矿物主量元素、全岩铂族元素以及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区域的构造-岩浆历史来探讨BNSZ蛇绿岩铬铁矿的形成历史。
在那曲和切里湖岩体铬铁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发现有铬铁矿与纯橄岩的条带状互层,微区原位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在厘米尺度上存在铂族元素和Re-Os同位素的规律性变化。而且,铬铁矿表现了PPGE相对IPGE显著亏损的原始上地幔(PUM)标准化PGE配分型式,橄榄岩围岩则不然,具有从亏损到近平坦的PGE配分特征,前者较大的PPGE/IPGE分异程度((Pd/Ir): 0.0038-0.1313)与Os、Ir、Ru倾向于进入尖晶石八面体晶格形成稳定的合金有关(Lorand and Luguet, 2016)。尽管PGE分异程度较大,但是BNSZ中段蛇绿岩中的橄榄岩与铬铁矿具有相对均一的Os同位素组成(~0.123),样品的Re亏损Os模式年龄(TRD)峰值为~1.0 Ga,结合已报道的区域蛇绿岩Os同位素数据,说明班怒带特提斯岩石圈地幔主体起源于一次中-新元古代地幔熔体亏损事件。
关键词
豆荚状铬铁矿,铂族元素,Re-Os,班怒带
稿件作者
刘金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秦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