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哈泥泥炭地泥炭藓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指示意义
编号:168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5:16:20
浏览:540次
快闪报告
摘要
泥炭地在累积过程中可以记录过去的气候环境信息,是研究古环境的重要载体。我国东北地区发育诸多泥炭地,以研究程度最高的长白山区哈泥泥炭地为典型代表。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是泥炭地重要的古环境代用指标,在哈泥泥炭地研究中,曾分别用于指示降水量/湿度、温度的长期变化。然而,碳、氧同位素指标古环境意义的现代过程研究存在不足;同时,已有的古环境重建研究多选择泥炭全样进行同位素分析,未分离不同植物残体组分。
本研究针对哈泥泥炭地泥炭藓碳、氧同位素指标的古环境意义开展现代过程研究,主要采集了局地丘顶-丘间湿度梯度下的表层泥炭藓样品和一根生长在丘侧、可能连续生长多年的泥炭藓长植株样品(长约28厘米)。在实验室内,提取了表层泥炭藓头状枝以下最新生长的茎部样品;同时对泥炭藓长植株进行分段切样,提取了大量茎部和枝叶样品;对各样品提纯纤维素后开展了碳、氧同位素分析。
数据显示,表层泥炭藓δ13C与含水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符合“水膜”效应(Loisel等,2009),但生长在丘间积水环境、极湿的表层泥炭藓δ13C值十分偏负,指示甲烷再循环作用。表层泥炭藓δ18O与含水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符合“叶片水蒸发”效应(Xia等,2020)。
泥炭藓长植株δ13C和δ18O随至头状枝距离均呈现4个均匀变化的年周期,δ13C和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约为4‰和6‰,大致具有相同相位,皆在夏季升高,冬季降低,符合该地夏季多雨湿润(δ13C偏高)且降水δ18O偏高、冬季少雨干燥(δ13C偏低)且降水δ18O偏低的特征,并可推断该泥炭藓长植株生长速率可达7厘米/年。泥炭藓δ13C和δ18O周期也呈现年际间差异:δ13C值的年内最高值在夏季多雨年份(2018、2020年)比夏季少雨年份(2019、2021年)更高,且能持续影响之后冬季期间δ13C值的高低;δ18O值的年内最高值在不同年份差别小,但年内最低值在2020–2021年暖冬期间相对于2021–2022年寒冬期间低2‰,且最低值持续时间也更长,与通常认识中的降水同位素“温度效应”相反。针对该发现,本研究提出在暖冬期间,由于积雪量减少,融雪期和生长季提前,泥炭藓能充分利用冬季δ18O值极低的积雪融水生长,并且增加生长量。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现代过程研究,揭示了哈泥泥炭地泥炭藓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机制,表明泥炭藓δ13C是可靠的湿度和降水量指标,而泥炭藓δ18O可能会受到冬季温度影响,具有复杂性。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支持泥炭藓δ13C和δ18O具有内在联系的观点(Xia等,2020),并表明泥炭藓δ13C和δ18O指标具有重建泥炭地过去极端生态环境的潜力。
关键词
泥炭地;泥炭藓;碳同位素;氧同位素;古环境指标;哈泥
稿件作者
蒋悦研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夏正宇
东北师范大学
于子成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