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0年来长白山南坡泥炭地碳累积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编号:167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1:57:35
浏览:65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泥炭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对于泥炭地与气候变化已有很多研究,但结合气候变化与火山喷发影响对泥炭地发育和碳动态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长白山处于火山活动影响区域,分布着发育良好的泥炭地。因此,我们选取长白山南坡高海拔泥炭地作为研究地点,收集6个泥炭柱芯,测定CMS-21-1有机质含量、容重等指标,进行AMS14C年代测定和植物大化石分析,定量计算火山玻璃数,研究气候变化与火山喷发影响下的泥炭地发育及碳动态。结果如下:1.植物大化石结果表明,泥炭剖面由底部湖泊沉积物向上转变为沼生植物,因此泥炭地形成是水体沼泽化过程。根据泥炭性质与年代测定结果分析,近千年来泥炭垂直累积和水平扩张速度更快。2.泥炭剖面底部炭屑的存在证明当时处于干燥条件,由于气候向更干燥方向转变,使原水生环境成为利于泥炭地形成的环境,泥炭在约4000年前开始发育并不断累积。泥炭地植被总体以苔草为主,相对于植物生产力,碳累积变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分解情况,如气候处于湿润阶段时(中世纪暖期)分解较弱,碳累积值较高。3.火山灰对泥炭地影响结果表明,较弱程度的火山喷发促进泥炭藓生长,而千年大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层抑制泥炭藓和冰沼草生长,因此火山灰影响泥炭地植被变化。同时,在中世纪暖期湿润的条件下,千年大喷发形成的紧密火山灰层起到蓄水层的作用,更好地维持湿润条件,从而抑制分解促进碳累积。我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情景,即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同时受火山喷发影响的长白山南坡高海拔泥炭地在湿润阶段发育较快、碳累积较多,这对于更好地理解长白山泥炭地碳汇能力以及泥炭地未来发育趋势提供良好理论依据。
稿件作者
严秋蕾
东北师范大学
于子成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