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泥炭地近2000年水位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号:167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5:15:44
浏览:51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水位是泥炭沼泽发育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因素,水位的历史变化能够反映古气候的变化。泥炭沼泽古水位成为近年来以泥炭作为信息载体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参数。温度和降水究竟哪个是泥炭地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十分具有争议。本研究选择长白山区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横山泥炭地采集泥炭柱芯,采用210Pb/137Cs、AMS14C方法测定年代,基于有壳变形虫指标定量重建了了过去2000年泥炭地下水位变化。对比东北地区的温度集成结果,重建的地下水位记录捕捉到了2000年来的冷暖期气候波动,包括两汉暖期(0-200 A.D.)、魏晋南北朝冷期(201-550 A.D.)、隋唐暖期(551-760 A.D.)、晚唐冷期(761-950 A.D.)、宋元暖期(951-1320 A.D.)、明清冷期(1321-1920 A.D.)和20世纪暖期(1920-2018 A.D.)。温度与重建水位的变化趋势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暖期泥炭地水位低,而冷期泥炭地水位高。这种“暖干/冷湿”的气温与泥炭地水位关系在长白山区多个泥炭地均有一致表现,表明在本区温度对于地下水位具有决定性作用。欧洲已有研究表明在海洋性气候区泥炭地水位主要受降水影响,随着气候大陆度增加,降水的影响在减弱而温度的影响在增加。本研究在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区的研究结果暗示这种规律在大陆、乃至全球尺度上都具有普遍性。横山泥炭地在长白山天池千年喷发后的1001-1220A.D.时间段内,温度与水位关系解耦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堰塞泥炭地出水口所致。
关键词
长白山区;有壳变形虫;古水位重建;影响因素
稿件作者
李鸿凯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吉林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吉林130024
杨雨涵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艳梅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张烈敏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