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20年用水紧张程度变化及气候驱动
编号:155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8:13:27
浏览:53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是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所必须的基础与战略性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威胁之一,重度缺水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后果,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并提出一系列指标评估可持续发展进程。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是SDG6的主要内容,SDG6.4.2用水紧张程度指标是衡量人类活动给自然淡水资源带来压力的方法。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基本水情,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了解我国用水紧张程度的动态变化以及驱动因素,有助于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有重要意义。由于数据及方法的限制,现有的SDG6.4.2指标评估,主要是基于国别尺度统计数据,不能反映国家内部的区域差异,也缺乏指标的动态变化监测。针对此问题,研究结合遥感数据、模型模拟数据、统计数据发展了一套用水紧张程度时空尺度扩展的方法,并对2001-2020年中国的用水紧张程度变化进行评估,采用因素分解法分析用水紧张程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并量化各驱动的贡献。研究结果得出,中国总体处于中度用水紧张程度状态,中国北方的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西北诸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与辽河流域处于极度以及高度用水状态,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能满足区域用水需求,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002~2020年中国用水紧张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的增加增加了可利用水资源量,是用水紧张程度下降的主导因素,但在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流域、西北诸河流域,用水增加是用水紧张程度增加的主导因素。降水与蒸散发是影响用水紧张程度的主要气候因素,2002~2020年,我国总体降水量、蒸散量均处于显著增加趋势,但蒸散发增加幅度小于降水,降水量—蒸散量的增加表明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但随着用水增加陆地水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将不利于水资源量的可持续利用。用水紧张程度与标准化降水干旱指数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干旱及高温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用水紧张程度增加,即干旱加剧用水紧张程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