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NAPL污染物形态对多孔介质电阻率的影响:微流控实验与孔隙网络模拟探究
编号:150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7:36:10
浏览:47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非水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 NAPL)污染场地的精细刻画是高效低耗地修复NAPL污染的前提。除传统采样方法外,国内外广泛采用地球物理直流电法勘探进行NAPL污染场地监测。研究者通常使用阿奇定律(Archie’s law)这一岩石物理模型建立电阻率与NAPL饱和度间的关系,从而估计地下介质的NAPL饱和度。也有研究者基于二维与三维孔隙网络模拟建立了电阻率与NAPL相拓扑性质关系的岩石物理模型。然而,这些模型由于未考虑孔隙中NAPL赋存形态对电阻率的影响,往往仅适用于特定润湿性的多孔介质。为探究残留NAPL形态对电阻率影响以及不同岩石物理模型适用性的内在机理,我们制作了具有不同润湿性的二维微孔隙模型,在可视化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NAPL驱替过程中的电阻率和NAPL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电阻率与孔隙水欧拉数之间并非简单的幂律关系,而是由残留NAPL的大小和孔喉宽度决定的多种相关形式。同时,分布在死端孔隙(Dead end)中的残留NAPL对整体电阻率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中发现阿奇定律中的饱和指数与残留NAPL的平均大小存在幂律关系,进一步完善了阿奇定律在多相流系统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多孔介质,电阻率,阿奇定律,孔隙网络,非水相液体,相形态,孔隙尺度
稿件作者
强思远
南京大学
施小清
南京大学
康学远
南京大学
刘媛媛
南京大学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