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鱼泉洞泉域系统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分布、来源与迁移
编号:148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9:59:59
浏览:61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岩溶地下水为全球25%的人口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用水,但由于岩溶区覆盖在地表的土壤层大多较薄,且岩溶地层存在着大量的裂隙和管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很容易通过地表土经由岩溶裂隙或者管道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是两类典型的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曾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害虫治理上。但由于其在环境中的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和毒性,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持续危害,因此,它们被禁用。由于其在环境中可长期存在且难以降解,直至今日,以HCHs和DDTs为代表的OCPs仍能在各类环境介质中被检出。本研究以季度为时间间隔对湖北省秭归县岩溶区的鱼泉洞泉域系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对其补给区地表水和土壤以及排泄区泉水、泉水沉积物和土壤中4种HCHs同分异构体和6种DDTs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HCHs和DDTs的时空变化特征、潜在污染来源和迁移规律。
土壤中4种HCHs的同分异构体(Σ4HCHs)的总含量范围为0.36~3.67 ng·g-1,6种DDT及其代谢产物(Σ6DDTs)的总含量范围为0.22~19.13 ng·g-1。水体中Σ4HCHs的含量范围为0.09~5.17 ng·L-1,Σ6DDTs的含量范围为0.13~7.16 ng·L-1。沉积物中Σ4HCHs的含量范围为0.11~2.53 ng·g-1;Σ6DDTs的含量范围为0.73~11.53 ng·g-1。呈现出以DDTs为主的污染特征。特征比值结果显示,水体中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土壤中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林丹和工业DDTs的近期使用,沉积物中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林丹、工业DDT和三氯杀螨醇的近期使用。整体上看,土壤和水体中的Σ10OCP均表现为在冬季含量最高,秋季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OCPs可从补给区地表水快速向排泄区泉水运移。
稿件作者
杨秀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魏志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易佳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雯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景一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超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调查研究院
熊俊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调查研究院
祁士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