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铅锌成矿带土壤典型重金属分布、赋存形态及生态风险
编号:147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0:00:11
浏览:44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以贵州省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区域内重金属地球化学异常问题突出,而地质高背景是主要成因之一。本文基于“喀斯特地区‘成土累积—持续分异’的重金属空间格局成因理论”,以沿贵州北东-南西方向呈带状分布的清虚洞组铅锌成矿带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该成矿带上的铜仁、凯里、都匀和开阳地区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88件,并在都匀采集土壤剖面30件。厘清了研究区土壤典型重金属(Cd、Pb、Zn)的分布及赋存特征,揭示了其成因机制,分别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了土壤生态风险。本研究对重新认识喀斯特地区典型矿种铅锌成矿带土壤重金属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表层土壤呈弱酸性,Cd、Pb和Zn含量大部分超出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筛选值,且三者相关性较好,具有明显的区域地质高背景特征;表层土壤中Cd和Pb的赋存形态以可还原态为主,Zn以残渣态为主;在土壤剖面上,Cd和Zn以残渣态为主,而Pb的赋存形态随剖面深度变化较大,在剖面上层和下层以可还原态为主,中层以残渣态为主,典型重金属在研究区内的空间分布受成土累积作用主导,同时受持续分异过程(地表径流扩散、剖面产流、地下水扩散和人为活动输入等)影响。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b和Pb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而Zn在研究区土壤表层中风险程度均在轻微以下。其中,Cd的生态风险较高,52.27%的样点土壤镉的风险等级在强以上,Pb污染风险相对较低,强风险以上样点占总量的12.5%。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结果表明,Pb和Zn总体均无生态风险,而Cd在部分样点接近轻度风险,其余样点均处于无风险水平,同Pb和Zn相比,Cd在表生环境中更活跃,其生态风险也相对较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比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基于土壤中重金属的不同形态的风险编码法可有效避免过度评价土壤的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对科学评价环境的生态风险更具有实际意义。
稿件作者
余正璐
贵州大学
吴攀
贵州大学
陈拙
贵州瑞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