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三氮污染、来源和转化特征:来自江西典型稀土矿区水化学和多同位素的证据
编号:145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7:32:11
浏览:43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普遍采用硫酸铵浸矿剂的长期浸矿背景下,使得矿区及周边水体环境的三氮污染现象日趋严峻,已对区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极大威胁。目前有关于硝酸盐污染、来源与转化特征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业区和城市化高度集中区,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长期硫酸铵浸矿背景下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征的认识极为有限,更缺乏直接性证据进行探究矿区三氮污染、来源和转化特征。研究基于以小型流域控制的水文地质单元结构,对中国江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地表水和不同风化层位地下水进行样品布设、采集与水化学和多种同位素测试,结合贝叶斯混合定量模型,综合探讨矿区三氮污染、来源和转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三氮污染均呈现以氨氮污染为主且无亚硝酸盐污染的特点,硝酸盐污染则主要分布于核心采矿区,向下游迁移特征不明显;同时研究区三氮污染整体向深部迁移特征不明显。②AY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均以土壤有机氮为主,其次为矿区浸矿剂,生活污水和粪便来源较少;DN矿区地表水硝酸盐来源混合性程度高,以土壤有机氮和化肥混合为主,地下水硝酸盐则以土壤有机氮为主,其次为粪便,矿区浸矿剂来源较少。③研究区三氮之间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整体表现均较弱;其中AY矿区地表水存在一定程度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地下水程度稍弱;DN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均未有明显体现。④在矿区硫酸铵长期浸矿背景下,硝酸盐转化效应和污染程度受不同地区氧化还原环境和地形地貌影响较大;矿区三氮污染物主要以氨氮形式赋存于水体环境,其次为硝态氮形式,三氮之间转化效应整体不显著,局部区域呈现出较好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形成矿区硝酸盐污染程度整体轻、局部重的特点。本研究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三氮污染、来源和转化特征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深化了矿区三氮污染的认识,对矿区三氮污染的精准化预防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三氮污染,氮氧同位素,贝叶斯模型,硝化与反硝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