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周边地区后旧石器时代人群对碧玄岩和碧玉岩原料的远距离开发兼论中国旧石器原料开发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号:144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1:21:58 浏览:55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石料分析能够揭示史前觅食者的资源开发策略、移动模式、文化交流和贸易网络。此前对青藏高原旧石器和后旧石器时代黑曜岩制品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羌塘地区和西藏南部存在人群交流。然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低海拔地区的史前遗址中缺乏黑曜岩制品。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低海拔地区之间的原料经济和人群交流,本文对研究区18处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器原料进行了宏观岩石类型鉴定,并选取部分碧玄岩和红色碧玉岩进行了ICP-OES和ICP-MS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发现这些遗址中至少存在4种地球化学产地类型的碧玄岩和3种红色碧玉岩。藏北火山岩带和阿拉善戈壁可能分别是这些遗址中最广泛的原料类型——Lydite A和Jasper A的产地。Lydite A和Jasper A在考古遗址间的最大直线流通距离分别超过900 km和580 km,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邻近低海拔地区的后旧石器时代时代觅食者是流动性很高,且存在广泛的流通交换网络。碧玄岩石料的远距离开发可能促进了全新世早期古人类对高海拔地区的占据。此外,出现同一产地类型的碧玄岩和红色碧玉岩的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表明连接祁连山-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的河谷地带是后旧石器时代人群迁徙扩散的重要通道之一。
石料开发与获取是石器生产操作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史前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史前人类的资源开发策略、环境认知与适应能力、移动模式和交流贸易网络等。相比于旧大陆西侧,东亚地区的燧石和黑曜岩等优质石料产地相对稀缺,中国许多旧石器考古遗址的石器原料主要来自遗址周边质量欠佳的脉石英、石英岩和一般燧石等,而相关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目前已开展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分析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末段,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石料开发策略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主要体现在石料类型组成、产地选取和开发方式三个方面,其可能主要受到史前人类流动性变化、石器技术演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而言,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料开发策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交流迁徙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石料分析、人群交流、石料开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