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21年澜湄流域热带地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干旱脆弱性差异研究
编号:143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7:51:23
浏览:61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气候变暖背景下,澜湄流域干旱事件频发,对流域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产生了影响。已有研究较多关注于流域干旱特征的时空分布和驱动机制上,而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地覆被类型的干旱脆弱性研究明显不足。本研究基于ERA5-Land再分析数据集、GOSIF叶绿素荧光数据集以及MODIS的MCD12Q1土地覆被数据,构建农业干旱指数SSMI、植被干旱指数SIF-DSI以及水文干旱指数SRI,运用游程理论提取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上的相关干旱特征(干旱个数、干旱历时、干旱强度),在探讨干旱阈值对干旱特征的影响基础上,分析了2001-2021年期间澜湄流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上各干旱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基于不同的干旱阈值所提取的干旱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2)在干旱特征的空间尺度上,网格内不同土地覆被纯度的干旱特征无显著性差异;(3)三种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上,农田区域经历的干旱事件次数最少,平均为8.40、5.13以及6.67次;森林最多,平均为9.05、6.14以及9.51次。与森林相比,农田区域的农业、植被以及水文干旱事件次数分别少0.65、1.01以及2.84次。在干旱历时方面,农田区域的干旱历时最短,平均为32.44、21.64以及41.32个月;灌丛区域干旱历时最长,平均为34.67、29.96以及46.70个月;农田区域的农业、植被以及水文干旱历时较灌丛区域分别减少2.24、8.32以及5.39个月。在干旱强度方面,三种土地覆被类型上的农业干旱强度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植被干旱强度以及水文干旱强度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土地覆被与干旱之间关系的认识,为研究区水土资源配置提供合理科学建议。
稿件作者
冯甘霖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陈耀亮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