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数据的夜光云南北半球差异研究
编号:14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7 16:28:23 浏览:48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重力波(GW)、温度及水汽是影响极地中间层云(PMC)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重力波活动性会影响南北半球PMC的形成;太阳辐射通过紫外线加热可以使中间层温度升高,通过影响不同季节的冰水含量(IWC),进而影响PMC的形成。本次研究采用AIM卫星SOFIE和CIPS仪器2007-2015年观测数据,结合Aura卫星上MLS探测器的温度观测数据,研究GW和太阳辐射指数Y10对PMC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北半球,2007-2014年8个PMC季节的GW通量一般在夏至日前后开始显著增加。其中6/8个季节(即2007、2008、2009、2010、2013和2014),IWC与GW的变化呈正相关:即,当GW活动性达到最大时,IWC开始增加,并在0-23天内达到峰值。相比之下,在南半球,IWC在冬至后20天开始增长,而GW在冬至后55天达到峰值。特别的是,在2012/2013和2013/2014季节,IWC开始增长的时间甚至早于冬至,此时GW还未有明显活动。太阳辐射指数研究表明:IWC对Y10的响应晚于中间层温度的响应。北半球平均滞后日为0天,南半球平均滞后日为1天。结合MLS的温度观测数据,进一步分析27天太阳自转调制随大气压力和纬度的温度响应差异。共区分了12个PMC季节,周期为27天,其中9个季节时滞随气压增加而增加(或随海拔增加而减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