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如何记录干旱事件?——基于洞穴滴水观测和石笋指标的研究
编号:133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3:04:30 浏览:56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全球变暖导致的全球水循环改变已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全球水循环改变带来的极端事件频发,导致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虽然气候模型显示,未来持续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区极端事件(强降水和干旱)发生的频率将增加,但由于观测数据的局限性,不同模拟结果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及区域差异。因此,从更长时间尺度来认识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将大大提高模拟的准确性。洞穴石笋因其精确的年代学、指标的敏感性和沉积的连续性,成为过去极端事件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石笋因指标的多解性,往往给极端事件的判断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以发生的极端事件为例,开展石笋指标对极端事件的响应研究。
我们以2009-2010年西南大旱以及2019-2020年华南地区夏秋冬连旱为例,分别开展现代石笋研究和洞穴滴水观测,探讨了洞穴滴水/石笋如何响应极端干旱事件。以2009-2010年西南大旱为例,随着极端干旱的发生,石笋δ18O、δ13C和Mg/Ca值随之变大,反映了随着降水的减少,水岩作用时间延长,方解石优先沉积的发生。因此极端干旱的发生主要在于降水减少影响岩溶含水层的水文过程并记录在石笋中。不同于δ13C和Mg/Ca值随降水增加而迅速变小,δ18O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和持续变大,响应高温导致的含水层蒸发增加。而2019-2020年华南地区夏秋冬连旱同样导致滴水δ18O、δ13C和Mg/Ca值的变大,但不同滴水点以及δ18O、δ13C和Mg/Ca值之间对干旱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由于石笋指标对水文过程的差异性,在石笋中极端干旱的识别过程中多指标综合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另外,不同滴水点可能对极端事件响应存在差异,石笋反映极端干旱事件的分辨率可能与滴水点有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