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千年亚洲石笋δ18O变化的空间模式和气候意义
编号:132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3:03:56 浏览:590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大空间范围一致的变化被认为反映了共同的驱动信号,但近年发表的中国南方近千年石笋记录显示了与中国北方不同的变化趋势,过去千年中国石笋δ18O变化的空间模式和气候意义仍不清楚。我们新建立了中国北方季风区边缘河北兴隆洞的过去千年(公元790-1694年和公元1822-1911年)石笋(XL1707)δ18O记录(平均分辨率约3年),年龄模型由13个230Th年龄和年纹层计数共同约束。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12个公开的石笋δ18O数据,并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结果显示:中国南方石笋在中世纪暖期(MWP,公元950-1250年)期间δ18O富集,在小冰期(LIA,公元1400-1700年)期间δ18O贫化,而沿印度-中国北方地区的石笋则与之相反。进一步对比发现,中国南方石笋δ18O在南海和西太平洋降水较多(较少)时贫化(富集),并与东、西太平洋降水记录重建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以往研究指出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当地海洋水汽对中国上空的降水δ18O有调制作用,我们认为当地海洋水汽的调制对中国南方的影响比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更大,使得过去千年中国南方石笋δ18O呈现出与沿印度-中国北方地区石笋截然不同的变化模式,这种调制作用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控制的大规模环流以及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活动的驱动。沿印度-中国北方地区石笋δ18O与重建太阳黑子数、南极冰芯DomeFuji10Be通量和南亚夏季风指数(SASMI)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这支持印度石笋δ18O记录太阳活动相关的印度季风环流与降水变化以及中国北方石笋δ18O通过“上游耗竭”机制记录印度季风变化的观点。河北兴隆洞XL1707 δ18O记录上述变化的同时,显示出与山西公海湖重建中国北方降水相似的变化特征,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AMV)相关(r=-0.156,p<0.001),这反映了位于水汽输送路径下游的石笋不仅记录了上游季风环流及降水变化相关的δ18O信号,还受到区域降水同位素分馏的强烈影响,并可能受到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影响。
关键词
过去千年,石笋δ18O,亚洲季风区,ENSO,太阳活动
稿件作者
肖正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段武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学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立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谭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