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笋年代改进末次冰盛期南北极冰芯的时序
编号:132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3:01:59 浏览:50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建立全球统一的时序框架有助于精确标定气候事件的发生时间、厘清不同区域气候事件的相位关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截至目前,涵盖了末次冰期后期的精度最高的格陵兰冰芯和南极冰芯的时序分别为GICC05时序和WD2014时序,其在最近3万年的时序框架都是基于冰层计数得到的。冰芯年层计数提供了精确的相对年代(事件的持续时间),但是,冰层计数误差的会不断累积,这使得冰芯记录的绝对年代误差随着时间变老而不断增大。在末次冰盛期(~26–19 ka BP, 距今千年,今指1950 CE),GICC05时序的绝对年代误差达到了500–800年(2 SEM)(Rasmussen等,2014),这阻碍了其与全球其它区域的高精度古气候记录在亚百年尺度的精细对比。为了解决冰芯在该时段的时序问题,本研究提供了采自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洞的两支U-Th绝对定年的、高精度(绝对年代误差<50年)、高分辨率(约4年)、具备年纹层的石笋氧同位素(δ18O)记录,并阐释了亚洲季风区石笋δ18O记录与格陵兰沙尘记录替代指标(Ca2+)匹配的机制。基于冰芯Ca2+记录和石笋δ18O记录之间的六个匹配点,本研究指出GICC05时序在27–23 ky BP需要整体向偏老时段移动320年(Dong等,2022),该结果进一步得到了现有的火山匹配点和放射性碳年代的支持,在~90年的误差范围内(2 SEM)具备高可靠性;相比起冰芯原有的时序误差,新误差缩小了一个数量级。此外,南极WD2014时序在26–23 ky BP应整体向偏老时段移动400年(Dong等,2022)。两极冰芯的时序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与末次冰盛期后期(23–19 ky BP)冰层计数的缺失有关。
稿件作者
董西瑀
西安交通大学
程海
西安交通大学
KathayatGayatri
西安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