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暖期东亚季风ENSO信号的石笋记录
编号:132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1:52:46
浏览:50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显著的年际间气候变化因子。但是人们对于中世纪暖期(MWP)等历史时期亚洲夏季风(ASM)与ENSO间的关系的认识仍存在不足,这影响着对于亚洲季风的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利用位于长江中游地区重庆小山岩洞穴的一支年层石笋重建了覆盖中世纪暖期(1050-665 yr B.P.)的高分辨氧同位素(δ18O)记录。利用230Th定年与年层纪年的方法建立了更为可靠的亚洲季风历史,近一步识别出在MWP内部存在‘峰-谷-峰’的季风强度变化过程,并得到季风区内其他代用指标记录的证实。其中发生于MWP内部的弱季风过程(900-750 yr B.P.)与Oort太阳活动极小期相对应,暗示了百年尺度的太阳活动可能通过海汽耦合过程影响亚洲季风的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小山岩石笋(时标系统偏移7年)氧同位素记录与基于历史资料重建的干湿记录间存在明显的反相位关系,即降水增多时δ18O正偏,干旱频发时δ18O负偏。这说明在短尺度上石笋δ18O可能记录了来自低纬洋面不同水汽源对降水的贡献差异,而不是雨量的变化。交叉对比δ18O记录、旱涝指数及ENSO树轮重建记录后发现三者间存在着同步的30年周期,暗示了亚洲季风敏感的响应与ENSO的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ENSO增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加,但其也通过影响印度洋-太平洋水汽变化使得长江中游降水同位素正偏。该结论得到现代气象观测的支持,揭示了中世纪暖期亚洲季风行为与现代暖期季风气候变化间具有共同特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