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全流域悬浮物与溶解态Fe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对大陆风化的响应
编号:12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4 17:59:29
浏览:51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铁(Fe)同位素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示踪地表环境中Fe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尽管河流输入的Fe对整个海洋的主要生产力和碳循环具有显著意义,但我们对大洋不同Fe源的相对贡献以及河流Fe同位素分馏行为依然没有充分认识。本文将首次系统报道长江全流域(青藏高原源头至长江口)干流和主要支流悬浮物(SPM)和溶解态(dFe)的Fe同位素组成。
研究结果显示,SPM携带有~99%的Fe,并且δ56Fe组成(-0.15‰至0.16‰)与上陆壳(UCC)Fe同位素组成相似或偏低。进一步研究发现,(Fe/Ca)SPM与 (Na/Ca)SPM, (K/Ca)SPM (Mg/Ca)SPM和(Al/Ca)SPM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粘土矿物是SPM的重要组成成分。此外,来自Fe和Zn富集因子(相对于Al)的证据及其与δ56FeSPM关系表明人为活性的Fe输入非常有限。我们认为长江流域δ56FeSPM的空间变化反映的是流域尺度大陆风化类型和强度变化,即风化过程中次生含Fe矿物的形成导致了Fe同位素发生分馏。这种解释得到了化学风化指数(CIA)与δ56FeSPM相关关系的支持。相比之下,溶解态δ56dFe具有更大的变化范围(-1.51‰至0.20‰),同时dFe浓度也显示两个数量级的变化(7-146 nmol/kg)。我们再次发现人类活动对溶解态δ56dFe和dFe浓度的影响有限。相反,控制δ56dFe的主要因素是Fe在突然和河流运输过程中,重Fe同位素不同程度地富集在次生颗粒物中(如Fe氧化物)。这与中上游至下游溶解态δ56dFe和dFe浓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一致,并在靠近河口的河段达到最小值。
总体而言,我们新的数据证实了Fe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大型河流系统中矿物溶解、运输、次生矿物形成过程中Fe来源及其迁移转化的重要地球化学工具,这对进一步利用Fe同位素手段制约构造和气候驱动的大陆风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长江流域,Fe同位素,悬浮物,溶解Fe,大陆风化
稿件作者
贺治伟
同济大学
杨守业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VasquezAna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郭俊杰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郝强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苏妮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连尔刚
同济大学
李东永
中国海洋大学
徐娟
同济大学
张瑞峰
上海交通大学
HohlSimon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