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区古洪水水文重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号:127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5-04 16:18:14 浏览:60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0: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2] 1C-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近年来,通过对青藏高原周缘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上游等河流古洪水事件初步调查,结合对长江上游2020年大洪水和唐家山、白格、色东普等现代溃决洪水地貌原型观测基础上,认为识别古水位标志(Palaeo-stage indicators),系统建立流域尺度洪水综合地貌证据,厘清高山峡谷区古洪水事件与其他灾害堆积体沉积特征与模式是复杂地质环境下古洪水水文重建的前提和关键。其中,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lackwater deposits)是最完整的具有确切水位标志指示意义的高水位悬移质沉积,而其它边滩坝体(Bars)是指示洪水路径和水动力条件的低水位标志沉积物。基于洪水地貌证据空间分布与沉积填图、年代测定、行洪断面测量与评估,采用一维和二维非恒定水力学模型重建了岷江和雅鲁藏布江等部分河段洪水规模,古洪水事件水文重建结果改善了研究区极端稀遇洪水规模认识,同时很好界定了流域极值洪水上限,这为西南河流重大水电工程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灾难性古洪水事件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与地貌效应,对认识青藏高原周缘末次冰期以来河湖演化及其巨灾地貌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今后拓展分析火星表面洪水侵蚀与沉积地貌形态特征、时空分布和水文重建等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高山峡谷;洪水地貌学;古洪水事件;水文重建;巨灾地貌
报告人
郭永强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郭永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洪水与环境变化研究。曾主持岷江上游古洪水水文重建国家青年基金,青藏高原及周边巨灾重建研究等中科院项目4项;先后参加汉江上游、雅鲁藏布江、高山峡谷区堰塞湖-溃决洪水等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项;累计发表论文50篇,其中第一作者在Geomorphology, Journal of Hydrology和Palaeo-3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2区以上7篇)。荣获2019年陕西省优博论文,其他省部级奖励3项。近年来研究方向围绕高山峡谷区古洪水重建、西南山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和重大工程流域性巨灾风险。
 

稿件作者
郭永强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