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锂同位素研究:从现代过程到钻孔记录
编号:12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4 18:09:37
浏览:61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化学风化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在地表物质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陆风化如何驱动地球系统气候变化一直是地学研究的前沿热点。近年来,借助边缘海或深海沉积记录,锂同位素被广泛用来示踪地质历史时期大陆风化过程,以及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上风化与气候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物质由陆向海输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河口地区,溶解态或颗粒态所携带的陆源风化信号是否被改变,以及钻孔化学记录能否及时响应古气候变化都没有得到较好地回答。
现代长江口研究结果显示溶解态锂含量随盐度的增加线性增加,锂同位素组成也表现出两端元混合的趋势,表明在河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溶解态锂及其同位素行为保守,即时风化信号(Li和δ7Li)能够没有改变地传递到海洋;河口地区悬浮物锂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除了受到水动力分选效应的影响外,还受到颗粒絮凝和再悬浮过程的影响,随着悬浮物向外海输运,粘土矿物含量下降,而细颗粒原生矿物含量升高,悬浮物锂同位素组成逐渐均一化,接近上地壳锂同位素平均值,在边缘海地区利用沉积物全岩锂同位素组成示踪地质历史时期大陆风化过程需要慎重。
长江口CM97钻孔沉积物粘土粒级Nd同位素研究显示 2-14 ka间物源相对稳定,并未受到原地沉积环境的影响而两千年以来中游流域细粒级沉积物贡献增多;粘土粒级Li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指示长江流域的风化强度变化。新仙女木时期,温度变冷导致中下游流域硅酸盐风化强度变弱,粘土矿物形成减少,粘土粒级锂同位素值偏正(~1.4‰);在11-2 ka,气候波动较为平缓,较弱的风化强度变化导致了Li同位素组成的微弱变化;在过去的两千年内,同位素的波动可能更适合用沉积物源的变化来解释,这可能是由于下中流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引起的,大型流域的硅酸盐风化能够快速响应千年尺度上水文气候变化。
关键词
长江口,锂同位素,钻孔记录,粘土粒级,水体混合
稿件作者
杨承帆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守业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VigierNathalie
Oceanography Laboratory of Villefranche
连尔刚
同济大学
RevelMarie
Observatoire de la Côte d'Azur
毕磊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赖正
同济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