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科尔沁沙地古植被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的研究-以FX地区为例
编号:122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2:16:11 浏览:52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长时间尺度沙地古植被演变规律研究有望为沙地高效治理提供历史借鉴。本文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以FX剖面为例,进行植硅体研究,定量重建了全新世期间科尔沁沙地的古植被面貌。同时,通过粒度、磁化率、炭屑、区域遗址数量和14C测年数量,重建了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古火和古人类活动强度的历史,利用方差分解,量化了不同时段内不同驱动要素对古植被演变的相对贡献率,并借助小波分析,推导了科尔沁沙地古植被演变的周期规律及动力机制。结果显示,全新世期间,科尔沁沙地始终为草原植被型,植被演变经历了稀疏且物种相对简单的羊草草原→相对稀疏且物种相对丰富的中生草本草原→密集且物种丰富的羊草草原;古植被演变受古气候、古火及古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气候要素始终是古植被演变的主控因子,古火和古人类活动能够不同程度地干扰植被演变。其中,古火和古人类活动在6.15~2.3 cal. aBP期间对古植被演变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古植被演变在9300~4500 cal. aBP期间具有显著周期性,物种多样性和C3植物数量存在1000a的准周期,另外,C3植物数量还存在500a的准周期,推测C3植物数量变化与ENSO有关,通过改变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及副热带高压位置,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进而驱动C3植物的周期性变化,推测千百年周期下的植被变化是受太阳活动调控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