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第二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下游冲洪积物释光年代及其古气候意义
编号:121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1:49:17
浏览:436次
特邀报告
摘要
黄河下游沿岸黄土中沉积的冲洪积物,记录了当时水文和气候变化过程。目前对于黄河流域冲洪积事件的判别和水文重建研究多集中于中游和上游,下游地区冲洪积物研究较少。在鲁中山地北麓和黄河下游南岸之间 的黄土沉积中,普遍保存着典型的冲洪积物,选择 4 个代表性剖面的 10 个释光样品( 小章庄剖面约 635 cm 厚,采 集 4 个释光样品; 直东峪剖面约 450 cm 厚,采集 2 个释光样品; 九龙峪剖面约 290 cm 厚,采集 2 个释光样品; 陶 峪村剖面约 350 cm 厚,采集 2 个释光样品) ,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 SAR) 或钾长石红外后红外释光测年法 ( pIR200 IR290 ) 进行释光年代学研究,释光测年结果与野外地层顺序基本一致。根据冲洪积层沉积时代划分为间冰 期( 248~ 196 ka、110~ 73 ka) 沉积、冰期-间冰期转换时期( 177 ~ 94 ka、142 ~ 94 ka) 沉积和冰期( 26 ~ 18 ka) 沉积,表明强降水事件在间冰期和冰期-间冰期过渡的气候转换期多发,特别是 110 ~ 94 ka 时段内。研究结果与中国各 地多种载体所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相互佐证,进一步说明研究区水文、气候变化过程是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补充了黄河下游地区冲洪积物年代学数据,不仅有利于揭示区域环境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 立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可能联系; 同时为区域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
冲洪积物; 释光测年; 黄河下游; 鲁中山地; 气候变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