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黄土的分布及命运
编号:120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1:46:23 浏览:611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3: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3] 1C-3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气候严寒、中西部区域干旱,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高原面上披覆的黄土支撑着高山草甸的生长,是维系高原生态系统运转的物质基础。然而,青藏高原上的黄土厚度和起始堆积年代却有很大的空间分异。高原北部黄土厚1-3.5米,堆积于末次冰消期以来;高原南部黄土分布在山麓带,厚度多不足1米,堆积于全新世以来;高原东部和东北部边缘区黄土可达上百米厚,其保存的古气候变化信息可与黄土高原相对比。为什么青藏高原上的黄土有如此大的空间分异,一直以来未有系统的解释。
我们综合分析青藏高原上已报道的风积物年代、高原中部和东部四个黄土剖面新测定的光释光年代,并结合古气候模型模拟的古降水和古风速数据,发现高原自西向东黄土沉积越来越厚,且起始沉积时间逐渐变老。据此,将青藏高原分为三个区域:高原西部为风尘源区、中部为过渡区、东部为风尘堆积区。高原西部和东部地区在冰期和间冰期时期都分别是风尘的源区和堆积区。高原中部地区在冰期时因降水减少导致植被退化,变为风尘源区,之前沉积的黄土被增强的西风侵蚀向东搬运至高原东部和黄土高原堆积;在间冰期因降水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增加,高原中部成为粉尘的堆积区。新提出的风尘堆积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在青藏高原上黄土的空间分布和其起始堆积年龄的空间分异,也能与高原东部地区和黄土高原黄土沉积速率的变化很好的耦合,对理解青藏高原上风尘的搬运和沉积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新提出的风尘堆积模型预测高原中部地区现在沉积的薄层黄土将在下个冰期来临时被风力所侵蚀,使其下部的基岩或砾石裸露,导致生态灾难。
关键词
青藏高原,黄土,时空分布,
报告人
刘向军
嘉应学院

稿件作者
刘向军 嘉应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