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全新世我国西南地区旱稻的种植与利用初探: 以四川宝墩遗址为例
编号:119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5:34:57 浏览:622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1:3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3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4] 1C-4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有研究不仅重建了水稻驯化过程,而且勾勒了水稻自驯化中心向四周传播的过程。然而,水稻进入传播目的地后,当地先民依据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了怎样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旱稻?水稻?dry rice or wet rice)却鲜有人探究。基于此,我们选择水稻传入的目的地之一——西南地区,以四川宝墩遗址(4600-4300cal. a BP)为突破口探究西南地区早期稻作农业体系的面貌。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水稻扇型植硅体的初步分析显示,具有鱼鳞状纹饰≥9个的水稻扇型植硅体的比例约30%,这与以往分析研究一致;而且,水稻扇型植硅体的长、宽均小于同期的其他地区。结合已有学者关于现代表土样品和植株中旱稻、水稻扇型植硅体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宝墩遗址先民很可能种植了不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的品种——旱稻。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稻,植硅体,西南地区
报告人
马永超
四川大学

稿件作者
马永超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