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体遗存揭示的内蒙古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陶鬲功能及古人植物资源利用策略
编号:119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1:39:05 浏览:48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0: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4] 1C-4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约3900~3400 BP)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主流文化面貌是以鬲为主的三足系统陶器。陶鬲与先民饮食活动密切相关,对陶鬲功能的研究可以为古人类食谱和植物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实物资料。但是,目前对赤峰地区陶鬲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化分期和谱系源流,对其功能的分析还缺少直接证据。本研究对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6处遗址的10件陶鬲鬲足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和微炭屑分析,结果表明淀粉粒主要来自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等粟类作物(85.71%)、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12.78%)及少量块根块茎类植物(1.50%);植硅体主要来自黍亚科(Panicoideae)和早熟禾亚科(Pooideae)植物,粟、黍稃壳的植硅体类型占比6.19%;微炭屑主要来自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植物微体遗存证据共同表明粟、黍在该区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中占据主要地位。此外,陶鬲表层残留物中发现的111颗具有损伤特征的淀粉粒,与炊煮模拟实验中的糊化淀粉粒特征一致,以及陶器外壁发现的燃料未充分燃烧留存的微炭屑,表明陶鬲与炊煮谷物有关。本研究为探讨内蒙古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陶鬲的功能及古人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提供了直接证据,深化了对该区先民生计模式和早期青铜文明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理解。
 
关键词
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青铜文明;陶鬲功能;植物资源利用;淀粉粒;植硅体;微炭屑
报告人
马志坤
西北大学

稿件作者
马志坤 西北大学
刘舒 西北大学
贾鑫 南京师范大学
孙永刚 赤峰学院
杨晓燕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