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拾橡栗:淀粉遗存揭示的史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木本植物利用
编号:118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5:34:19 浏览:47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0: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4] 1C-4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南亚热带地区早期人类定居的重要生态区,对该区域史前植物性食物的分析能为研究史前人类长期探索、开发和利用亚热带森林资源提供重要信息。距今3000年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适宜,曾被茂盛的亚热带森林覆盖,为古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植物原料,但是由于分析方法的限制,目前对该区域植物资源利用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两个贝丘遗址——蚝岗遗址(c. 6400-6000 BP)和古椰遗址(5900-5000 BP)作为研究对象,对出土饼形器、石杵等石器表面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分析。结果表明,距今5000年前,两个遗址的植物性食物组合中均包含了大量壳斗科(Fagaceae)坚果,部分根茎类植物,以及少量的禾本科(Poaceae)植物。对壳斗科淀粉粒的进一步鉴定显示该区域存在以锥属(Castanopsis)和柯属(Lithocarpus)为主的橡子消费情况。这一橡子组合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略有差异,但与孢粉分析揭示的同时期植被情况相吻合。结合橡子加工的复杂工艺(如筛选、去壳、去涩),我们认为定居在珠江三角洲林地的居民在距今5000年前可能已经对森林资源有了足够的认识,并具有了较专业的木本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能力。
 
关键词
橡子采集;森林资源利用;淀粉粒分析;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
报告人
李昭
暨南大学

稿件作者
李昭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
杨晓燕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