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熔体包裹体对内蒙古双尖子山巨型银(锡)系统富集机制的指示
编号:116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1:28:31 浏览:43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浅成低温热液富银多金属矿床是Ag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但其相关的岩浆系统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多数时候,它们要么与中度演化的I型氧化侵入体(磁铁矿系列花岗岩)有关,要么与高度演化的S型/A型还原侵入体(钛铁矿系列花岗岩)有关。为了更好地探究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与深部岩浆的关系,我们以双尖子山巨型Ag-Pb-Zn-(Sn)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相关的高演化A型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探讨Ag在岩浆结晶分异和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演化。双尖子山矿床是亚洲已知最大的Ag矿床(145Mt @ 128.5 g/t Ag和2.2 wt.% Pb+Zn),其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银铅锌锡稀有金属成矿带。在双尖子山矿床,高演化的A型花岗斑岩体与成矿密切相关,它主要包括三种岩相:粗粒二长花岗斑岩(CGP)、细粒正长花岗斑岩(FGP)和细粒正长花岗岩(FGG)。高演化的FGG形成于最晚阶段。FGG存在的单向固固结结构(USTs)和石英斑晶中共存的流体和熔体包裹体表明,FGG达到了流体饱和。所以形成FGG的硅酸盐熔体被解释为双尖子山Ag-Pb-Zn-(Sn)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本研究通过石英中硅酸盐熔体包裹体(SMIs)和角闪石中岩浆硫化物包裹体(MSIs)的LA-ICP-MS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模拟,重建了不同花岗岩相中银的演化。CGP角闪石斑晶和镁铁质微粒包体(MME)角闪石中存在的富Ag单硫化物固溶体(MSS)包裹体表明,形成花岗斑岩体的硅酸盐熔体在早期发生了硫化物饱和。然而这些富Ag的MSS对岩浆系统Ag的成矿潜力影响很小,因为在岩浆系统演化过程中石英斑晶SMIs的Ag浓度一直在增加(从~100到1000 ppb),直到达到流体出溶。这些结果结合质量平衡模型表明,在岩浆结晶和晶体-熔体分离过程中Ag和Sn可以最高效地富集在残余熔体中。所以,浅成低温热液富银多金属矿床可以形成于相对小体积、高演化熔体出溶的富Ag成矿流体,类似于云英岩型Sn矿床的形成。
关键词
熔体包裹体,大兴安岭南段,双尖子山矿床,银锡成矿系统,岩浆硫化物包裹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