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黄土上粉砂层L9古地磁结果的空间差异及机制
编号:112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1:15:18 浏览:472次
快闪报告
摘要
我国黄土高原黄土地层中第9层黄土层L9,也叫“上粉砂层”,由于其较大的厚度和较粗的粒度成为黄土野外地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层,代表了一种极端干旱条件下的黄土沉积。然而,学术界在这一粉砂层的成因上还存较大的争议。
最近我们在探究黄土重磁化的机制上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L9不仅具有异常的沉积学特征,而且也显示出异常的古地磁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前人对黄土高原东部多个剖面的研究结果表明,L9上部粒度最粗的层位记录了稳定正极性的古地磁结果,而非地层本身对应的负极性,并将这一现象解释为粗颗粒磁铁矿的重磁化。然而,我们最近在黄土高原西部的研究结果却发现,该地区多个剖面L9最粗层位记录了稳定的负极性,与黄土高原东部截然不同。
进一步磁性矿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L9古地磁结果的空间差异主要源于空间上特征剩磁载磁矿物的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主要载磁矿物是磁铁矿,而西部是赤铁矿。相对于粗颗粒的磁铁矿,赤铁矿较难被后期重磁化,所以保留了原始负极性的古地磁信号。
黄土高原空间上差异的载磁矿物进一步表明,在L9沉积时,黄土高原粉尘物源的空间差异。考虑到黄土高原西部靠近青藏高原东北缘,伴随着高原的阶段性构造活动,高原冰川的广泛发育,河流下切和新鲜岩石的暴露等过程都会加速该地区粉尘的产生,富含赤铁矿的粗颗粒粉尘由于较粗的粒度,只能被搬运到邻近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据此,我们提出,黄土高原黄土上粉砂层L9的形成主要响应的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阶段性构造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