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ka东亚季风气候转变的空间模式及其与古ENSO的联系
编号:111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5-04 10:46:03
浏览:654次
快闪报告
摘要
东亚季风降水在年际尺度至亚轨道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前人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空间差异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简称ENSO) 的变化存在着紧密联系。然而,对更长时间尺度上东亚降水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探讨仍很少,这阻碍了我们对东亚季风降水的全面理解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未来旱涝演变趋势的准确预测。本文利用门源黄土的磁化率、色度和TOC等多种指标重建了季风边缘区青藏高原东北部过去约430 ka以来的干湿变化,并与东亚季风区其他地点的气候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气候的空间变化特征,可将东亚季风区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I)38°N以北的内陆干旱区;(II)34~38°N之间的中纬季风区,包括IIa区(黄土高原中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北部)和IIb区(黄土高原东部及华北平原地区);(III) 20~34°N之间的副热带季风区;(IV) 0-20°N之间的低纬季风区。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季风降雨在距今~260 ka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存在空间差异。I、IIb和IV地区的气候在~260 ka经历了由相对湿润状态向显著干旱状态的转变,而IIa和III地区的气候则经历了由相对干旱状态向相对湿润状态的转变。经向上,降水由湿(I和IIb)-干(III)-湿(IV)的三极模式转变为干(I和IIb)-湿(III)-干(V)的三极模式。纬向上,34~38°N之间的中纬季风区的降水经历了由东(IIb)湿-西(IIa)干模式向东(IIb)干-西(IIa)湿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260 ka热带海洋地区向类厄尔尼诺状态转变可能是导致东亚降水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机制。~260 ka以来,赤道东西太平洋之间的热力梯度减小,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大,位置偏南偏西,使得雨带长期停留在中国中东部地区,并且伸向西部内陆,最终导致东亚季风降雨在经向上呈现干-湿-干模式,而在纬向上呈现干-湿模式。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晚第四纪 东亚季风 气候模式 古ENSO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