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7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编号:106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0:35:25 浏览:53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深入理解中世纪暖期(MWP:950-1300 CE)和现代暖期(CWP:1850 CE-至今)期间植被的组成及优势种属的变化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进行研究,基于210Pb、137Cs和纹层计数等建立的精确年代框架,对200个样品展开了孢粉分析,重建了近1700年植被变化的历史。结果表明,在MWP期间,以松属(Pinus)为代表的温带针叶林平均占比从54.4%下降至47.8%,以桦属(Betula)和栎属(Quercus)为代表的温带阔叶林平均占比从38.2%上升至44.6%,该时段的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指示气候暖湿;在CWP期间,松属等针叶林平均占比从51.8%急剧下降至22.8%,桦属等温带阔叶林平均占比从40.2%大幅上升至60.2%, 该时段以温带阔叶林为主导,气候呈现变暖趋势。此外,Berger-parker指数显示,在MWP和CWP期间的优势种属分别为松属和桦属,其中CWP期间桦属(次生林)的增多是松属(原生林)遭到破坏之后引起的。因此,本文认为在CWP期间,植被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显示出与MWP不同的植被组成和优势种属,主要与人类活动(有选择性的森林砍伐)和生态恢复有关。
关键词
孢粉分析;MWP;CWP;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稿件作者
罗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孝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晓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利强
合肥工业大学
蒋诗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轩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丁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