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物中放射性129I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编号:105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0:26:55 浏览:471次
张贴报告
摘要
129I是核燃料的主要裂变产物之一,大气核武器试验、核事故、核燃料后处理过程等向环境中释放了大量的人工成因129I,已明显超过自然过程产生的129I (Hou et al., 2009)。在人类世研究中,129I被提出作为一种新型人类世放射性标志物。湖泊层积沉积物是研究人类核活动造成的大气放射性污染物历史排放记录的理想档案,也是人类世研究的理想档案。然而由于缺少长时间序列的沉积记录,自然产生和人为来源的放射性129I在地表环境中的沉降历史尚不清楚。
为了重建长寿命放射性129I的沉降历史,本研究采集了我国四个湖泊的沉积物样品,包括从中高纬度地区的四海龙湾玛珥湖、山西公海和马营海,到低纬度地区的湖光岩玛珥湖,系统分析了其沉积物中129I浓度和129I/127I原子比值,获得了170多年来宇宙成因和人为成因129I沉积通量的变化历史,估算了人工成因129I的沉积总通量。结果表明,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大气核武器试验、核事故与核燃料后处理厂等人类核活动的释放,研究区内沉积物129I浓度比核前水平显著增加了三个数量级。核前时期,中高纬度地区湖泊的宇宙成因129I沉降通量明显高于低纬度地区。20世纪中期人类核活动以来,中高纬度湖泊129I/127I原子比值明显高于低纬度地区,可达2个数量级,这是因为129I的排放源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研究表明,欧洲核燃料后处理厂排放的129I经西风环流自西向东长距离传输并沉降至我国北方环境中,东亚冬季风与携带高含量的129I的西风相互作用,从放射性污染物从中高纬度向低纬度传输。因此人工成因的放射性129I可用于示踪大气污染物的半球传输过程与机理,还可用于示踪气团运动。
关键词
碘-129,放射性标志物,湖泊沉积物,人类世,环境示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