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玄武岩氮富集过程
编号:105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0:23:32 浏览:415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水-岩相互作用被认为是蚀变洋壳氮富集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氮进入洋壳的形式和控制因素的研究并不透彻,这阻碍了我们对全球氮循环的理解。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蚀变洋壳氮含量和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本文中,我们系统的分析了南海初始扩张至残余洋中脊洋壳的氮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初始扩张洋壳:Holes U1500B和U1503A;残余洋中脊洋壳: U1431E、U1433B和U1434A)。结果显示南海所有的玄武岩均具有氮含量富集的特征(氮含量:7.0-72.6 ppm)。玄武岩氮含量与K2O和Rb 含量具有清晰的相关性,表明次生氮以替换K+的形式进入含K矿物(例如蒙脱石和绿鳞石)。南海不同站位玄武岩的氮含量表现出系统的差异性。靠近陆缘的U1500B和U1503A站位比靠近残余洋中脊的U1431E、U1433B和U1434A站位更加富集氮。有趣的是,氮含量的差异性与LOI和87Sr/86Sr值一致,这说明南海玄武岩的氮富集过程主要是由蚀变程度控制。南海玄武岩δ15N值是-6.6-5.8‰,与全球蚀变洋壳氮同位素组成一致。这些数据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地幔继承氮和来自海水/沉积物次生氮的混合来解释。
稿件作者
孙李恒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孙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李龙
阿尔伯塔大学
张运迎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