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施肥和土地利用:来自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的线索
编号:103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2:08:03 浏览:52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8: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4] 1C-4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这一地区在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王城岗、瓦店、新砦等多处高等级城邑聚落,区域人口水平和社会组织达到新高度。本研究聚焦嵩山南麓地区王城岗、瓦店、新砦、程窑等四处龙山时代晚期遗址,借助植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形成了三点新认识。首先,先民很可能利用了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地形条件,将粟、黍、稻、大豆种植在不同地形的土地上。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了农业产量,为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嵩山南麓地区的农人在龙山晚期可能较普遍地运用了施肥技术,对粟、黍、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施肥管理。植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能够发现古代施肥的证据,这为今后探讨古代农田管理技术及其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第三,瓦店遗址的部分居民食用了经过精细化管理的稻以及施肥程度较高的粟和黍,也有部分居民食用了施肥程度较低的粟和黍,作物种类与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指出,龙山晚期中原地区农业系统已经包括对不同地貌的利用和对作物生长的人为干预(施肥),这可能是该区域为适应人口增长、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发展出的独特策略,并为早期文明在该地区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这一研究为探讨农业、社会、文明等相关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潜力。
关键词
粟黍,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碳氮稳定同位素,土地利用
报告人
王欣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王欣 武汉大学
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钟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相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胡耀武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