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 2023-07-15 21:24:29
原油生成及初次运移作用对页岩油富集和可动的影响——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为例
页岩油;生烃;初次运移;富集;可动性
摘要待审
游杭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页岩油是生成并经历初次运移后仍然残留在页岩内的原油,页岩生油量是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同时,原油在初次运移过程中产生源内运聚,并且受地质色层效应影响,原油组分发生分馏,影响残留油即页岩油的可动性。由此,原油的生成及初次运移是影响页岩油富集和可动性的根本因素。采用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思想,从生成和运移的角度对页岩油的富集、可动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页岩油的富集和可动的认识。

通过化学动力学方法,采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依据PY-GC和Rock-Eval实验数据,优化求取模型的反应分数、指前因子和活化能,使计算的生烃转化率与实验值尽可能吻合。并将标定所得的化学动力学参数结合凹陷的埋藏史和热史,在剖面上应用得到不同埋深生烃转化率。然后,基于TOC和热解数据,恢复原始有机质丰度与生烃潜力,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页岩生油量。生油量越多,排油量也越多,反映页岩油运移作用越强;同时,页岩原位含油量增加,最终达到储集上限,处于动态平衡。因此,随着生油量增加,页岩油中非极性、相对分子质量小的饱和烃含量降低,吸附性强的重质组分(非烃+沥青质)含量增加,页岩油可动性变差。

受放置时长和环境影响,样品中的轻质组分已基本散失,同时,在热解实验中,部分S1中的重烃在300℃以后才能检测出来,因此,热解实测S1会缺少轻烃和部分重烃,在用其评价含油性时首先应对其进行轻、重烃恢复。氯仿沥青A中只损失了轻烃组分,结合S1数据即可恢复S1中的重烃组分,然后利用原油气相色谱数据得到的轻重烃校正系数,在重烃校正的基础上对S1进行轻烃恢复,经轻、重烃恢复后的S1即为页岩原位含油量。按“生油量-含油量=排油量”的物质平衡原理可计算页岩原位排油量,排油效率=排油量/生油量,排油效率越大,反映运移作用越强。泥页岩生油能力决定其生油量,从而影响排油效率;泥页岩储集空间越大,含油量越高,排油效率降低,即运移作用减弱。在页岩油运移过程中,受同位素分馏作用影响,吸附能力强的重同位素13C被滞留富集,轻同位素12C较易运移排出。为了消除干酪根对碳同位素的影响,分别将氯仿沥青A和饱/芳/非/沥碳同位素与干酪根碳同位素相减,发现其差值Δδ13C随排油效率变大而变大,表明运移作用越强,氯仿沥青A和饱/芳/非/沥碳同位素越重。同样,运移作用越强,由于地质色层效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三环萜烷会被大量排出,五环三萜烷相对富集,导致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比值减小。非极性且相对分子质量小的饱和烃容易运移,而非烃和沥青质属重质含杂原子组分,吸附性大,不易运移,导致饱芳比和饱芳/非沥比值随运移作用增强而减小。页岩油运移作用产生源内运聚,导致页岩油差异富集。排油效率增加,页岩油运移作用变强,页岩原位单位有机碳含油量会减少,页岩油饱和度指数降低。页岩油中极性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轻质组分随运移作用增强而减少,相对富集极性大的重质组分,导致页岩油可动性变差。

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的富集程度明显受控于生烃基础及存储空间,即有机质的丰度越高、类型越好、成熟度越接近生油高峰,页岩生油量越多。单位质量泥页岩最大含油性随生油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油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储存空间越大,页岩的含油率越高。然而页岩生油量增加,初次运移作用也随之增强,排油效率升高,页岩油饱和度指数越低。原油初次运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分异作用,运移作用越强,滞留于原位的页岩油中饱和烃和芳烃等极性小的轻质组分含量越低,导致其可动性变差。页岩油开发的有利层段需具有适当的生油量,在保证较高绝对含油量的同时还具有较低的排油效率。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31日

    2023

    08月02日

    2023

  • 07月20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8月02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