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 2023-07-14 09:52:53
页岩基质孔隙水微观分布定量评价理论与技术
摘要待审
李俊乾 / {"246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国内外学者针对多孔介质-气体/蒸气吸附的实验/理论研究不胜枚举,但针对液态流体微观赋存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在地质条件下致密储层孔隙内的油、水常呈液体状态,这使得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与气体(如甲烷)赋存最大的区别在于液体赋存几乎不受压力的影响,分子动力学模拟已验证这一认识。笔者基于页岩微纳米孔隙中液态油、水均以吸附和游离两相共存的特征,提出了描述页岩微纳米尺度孔隙内液态流体赋存的“吸附比例方程”和“液体状态方程”两个理论模型(图1)。吸附比例方程是用来描述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液体在多孔介质的孔隙内以吸附相与游离相两种状态共存时,孔隙内吸附相流体所占总量的质量比(见百度百科吸附比例方程词条);液体状态方程是描述微纳米孔隙中液体两相共存状态的一般表达式。这两个方程将流体赋存特征参数(吸附量、游离量、吸附相密度、游离相密度、吸附厚度)和介质孔喉结构参数(孔隙大小及形状、孔体积、比表面积)有机地耦合在一起,从机理上建立了页岩微观孔喉-流体赋存之间的内在联系。



图1 描述多孔介质内液态流体赋存的“吸附比例方程”和“液体状态方程”(图中ra-吸附相占质量比;ρ2-游离相密度;ρ1-吸附相密度;H-吸附厚度;F-孔隙形状因子;dm-孔隙直径;Qf-游离量;Qa-吸附量;Vw-孔体积;Sw-比表面积;τ-校正系数)

厘定了页岩孔隙水分类方案(图2A)。有效的孔隙水分类是对孔隙水定量表征的基础,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孔隙水分类方案:将孔隙水分为吸附水和游离水两部分;游离水进一步分为毛细管束缚水和可动水。在外界作用力下,吸附水几乎不可流动,游离水可流动;可流动的游离水称为可动水,其可流动能力受页岩孔喉微观结构的影响;不可流动的那部分游离水称为毛细管束缚水。随外界条件的改变,毛细管束缚水可转化为可动水,且理论最大可动水量等于游离水量。在液态流体有效分类的基础上,基于饱和-离心测试,建立了可动量-游离量-离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式(图2B),提出了饱和页岩中吸附水/游离水含量实验评价方法。

将吸附比例方程、液体状态方程与经典的核磁共振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不同含水页岩中吸附水/游离水微观分布的定量评价技术(图2C),可获得不同含水页岩孔隙内吸附水、游离水的微观分布特征。液体状态方程从理论上揭示了多孔介质的孔体积/表面积之比和流体游离量/吸附量之比呈线性正相关性,根据该线性关系的截距和斜率可确定孔隙内液体的吸附相密度、吸附厚度;进一步与吸附比例方程、核磁共振理论相结合,可确定表面驰豫率。过去常通过核磁共振T2谱与孔径分布对比来确定表面驰豫率,但该方法未考虑孔隙形状的影响。由于缺少描述液体赋存的数学方程,使得这三个关键参数很难通过实验来测定。“吸附比例方程”、“液体状态方程”的提出,为吸附参数及表面驰豫率的确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图2 A.页岩基质孔隙水分类方案;B.吸附量-游离量实验评价方法;C.页岩基质孔隙水微观分布评价技术

该技术在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中进行了应用,揭示了页岩基质孔隙中水微观赋存(含量、分布)规律和控制机理,实现了页岩孔隙内不同赋存状态水的含量和微观分布定量评价,为页岩油气“甜点”评价和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31日

    2023

    08月02日

    2023

  • 07月20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8月02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